生命科學在陽明

Life Sciences at NYMU 

為揚棄傳統生物學教授方式,讓學生有機會充分發展自身潛力,周成功在大一普通生物學設計全新課程,開設「生物學特論」,從演化觀點出發開展系列主題。課程由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的大哉問「生命是什麼?」破題,上下學期共24個主題。本課程開放全校,從問題引導、反思、討論等去建構學生對生物世界的認識。

2018年腦科學研究所蔡金吾團隊利用跳躍基因(transposon)發展新的基因篩選方法,成功找出30多個可能造成大腦發育疾病的基因,奠定後續研究的基礎,獲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1980年代台灣分子生物學開始萌芽的時代,以陳文盛、周成功為首的遺傳所老師為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術交流環境,籌辦溪頭杉林溪的分子生物夏令營,於1985年舉辦,吸引49人參加,包括17位老師及32位學生及助理。第二屆參加人數成長了幾乎一倍,之後幾屆更超過百餘位。直到1995年,為放寬視野,做更寬廣的交流,方更名生物夏令營。

1999年12月本校生命科學院、醫學院與台北榮總教研部組成基因體定序團隊,選定與肝癌發生有關的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兩億個鹼基中的一千萬個鹼基進行序列,於次2000年5月宣告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的完成。這項工作容錯率小於千分之一,由榮陽團隊10多位教授、40多位助理共同完成,為未來疾病解碼的重要關鍵資料。

1998年開始的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由全世界十幾個國家參與。在12條(對)染色體中台灣分配到第5條染色體進行定序。由於本校在基因體定序的經驗與設備,中央研究院特邀協助,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成功大學、賽亞基因公司、等共同通力合作,於2002年完成定序工作,並於12月18日發表,此基因的定序對提升農產品價值及減緩世界糧荒等都有其作用。

2009年陽明大學蔡亭芬、國衛院蔡世峰與博士生陳怡帆研究第四號染色體的肝癌關鍵基因,意外發現並證明CISD2基因調控哺乳動物壽命的長短。剔除CISD2長壽基因的小鼠,出現早衰、老化現象,因此稱為是「長壽基因」。透過增加CISD2基因表現量,未來可能可達到防止老化延長壽命。

2008年本校承辦世界女科學家會議,邀請科學史權威凱勒(Evelyn Fox Keller)擔任開幕主講,從另類角度對古典遺傳學致敬。凱勒所研究的1983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麥克琳托克(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因為其研究的前瞻性,很長一段時間不被同行所理解,被稱為「另類的遺傳學家」。而凱勒的《玉米田裡的先知》以科技與性別研究的慧眼,掌握這位科學家對生命的理解與好奇,令人動容。

本校與台北榮總、國衛院合作,加入國際黑猩猩基因體定序組織,於2004年完成第22號染色體鹼基之定序及比較分析,為世界首例非人類靈長類之基因體定序,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等頂尖期刊。此成果除延續肝癌的基因研究,更提供人類為何感染阿茲海默症、愛滋病毒、B型肝炎病毒的基因關鍵,有助發展疫苗或藥物。

© 2019 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  版權所有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